11月26日,湖南省委書記、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守盛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,強調要“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‘楓橋經驗’的借錢重大時代意義,積極適應新的形勢要求,創造性地把‘楓橋經驗’堅持好、發展好,扎實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”。(《湖南日報》11月27日)
  “楓橋經驗”源於上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探索創造,其主要內涵是“發動和依靠群眾,堅持矛盾不上交,就地解決,實現捕人少,治安好”。為此,1963年毛澤東同志曾親筆批示“要房屋出租各地仿效,經過試點,推廣去做”。50年來,“楓橋經驗”從楓橋小鎮走向神州大地,愈發歷久彌新、綠樹常青,成為做好群眾工作的“流行經典”。那麼,“楓橋經驗”這棵“常青之樹”的奧秘何在?其中又蘊含怎樣的“青春密碼”?徐守盛書記的講話提示出了答案。
  “楓橋經驗”之所以綠樹常青,最根本的是堅持和貫穿了群眾路線,這也正是徐守盛書記所說的“緊緊扭住了群眾工作這條主線”。從最初的依靠群眾改造“四類分子”,到後來的群防群治、維護社會治安,再到如今的創新外來務工人員管理模式,不管處於哪個年代,“楓橋經驗”始終突出的都是如何做群眾工作,如何教育群眾關鍵字廣告、組織群眾,始終堅持的也都是相信群眾、依靠群眾、就地解決問題的基本理念。可以說,沒有群眾路線就沒有“楓橋經驗”。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的當下,徐守盛書記重申“楓橋經驗”的極端重要性和時代價值,充分彰顯了這一經驗不僅不會過時,而且將更加富含生命活力。
  當然,“楓橋經驗”商務中心歷經半世紀推廣發展而長盛不衰,更與其適應時代要求,創新群眾工作方法的實踐探索是密不可分的。徐守盛書記在講話中,圍繞如何創造性地把“楓橋經驗”堅持好發展好,提出了三個關鍵詞:“改革”、“創新”、“法治”。這其實也正是“楓橋經驗”永遠年輕的關鍵所在。其一,靠深化改革解決深層次問題。隨時代和實踐而發展的“楓橋經驗”,有一個鮮明特色,就是註重通過深化改革,把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群眾,妥善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係,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社會矛盾。其二,創新方法化解社會矛盾。“楓橋經驗”一以貫之地堅持並能實現“矛盾不上交”、“就地解決”的目標,得益於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,創造形成了很多新的工作思路,比如後來的“四前工作法”、“矛盾化解五分法”等等。其三,註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。“楓橋經驗”起初就杜絕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,採取說理鬥爭的方式教育說服“四類分子”。之後,在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中都貫穿了法治精神,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。
  惟其與時俱進,方能歷久彌新。當前,湖南正處於社會轉型期、矛盾凸顯期,學習好、堅持好、發展好“楓橋經驗”,就是要把握“楓橋經驗”綠樹常青的“秘訣”,不斷在實踐中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債務整合和價值,讓其在三湘大地更好地得到傳承發展,打造出“楓橋經驗”的湖南“升級版”。
  文/艾頡  (原標題:“楓橋經驗”緣何綠樹常青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valdzit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